夏志清:不一定。因為好朋友嘛,洋蔥紙并不算太貴。
王洞:大家那個時候都習慣用洋蔥紙寫。洋蔥紙輕,都寫航空信。
南都:讀信始終能感覺出張愛玲有意在保持一種距離感。你怎么理解?
夏志清:大概有一點,可能。I don’tknow。I’m very loyal toher(我不知道,我對她非常誠懇)。
王洞:她跟什么人都有距離。這就是她的個性。我認為,可能張愛玲也不喜歡夏先生的個性。因為張愛玲是上海typi-cal(典型的)大家閨秀風范。夏先生對人很熱情,而且想到什么就說什么,可能張愛玲不一定欣賞夏先生的personal-ity(性格),這是我的猜想。
張愛玲的“美國夢”“想在美國出名,可惜沒有成功”
南都:在你眼中,張愛玲的“美國夢”是什么?
夏志清:想在美國出名嘛,可惜沒有成功。
王洞:當年她出了《秧歌》(1954年在港出版)銷路不算好,但口碑好,所以她抱負很大,不然她干嘛要離開香港,跑到美國來。你看她每一封信都是求夏先生幫忙。一個人哪里愿意一天到晚求人,雖然她給夏先生的信不親切,可是常常感激得不得了。雖然不送他禮物,但她感激得不得了。
南都:在信6里,張愛玲提到“對東方特別喜愛的人,他們所喜歡的往往正是我想拆穿的。”你說這也正是您在哥大教書所努力的,想盡可能多拆穿傳統(tǒng)中國的東洋鏡。現(xiàn)在情況如何?
夏志清:現(xiàn)在不一樣,時代變了,那時候東方是“東方”的樣子啊。
王洞:林語堂就沒有拆穿東洋鏡,他英文很好,介紹中國,幽默,他沒有expose(暴露)中國人人性的弱點。張愛玲的小說里常常暴露中國人的弱點。
南都:今天重看您在《中國現(xiàn)代小說史》里對張愛玲的評價,你覺得還有效嗎?
夏志清:沒有改變。
王洞:張愛玲他還是認為很好。她當年這么有才華,到美國寫的東西不一定都好。你評價一個作者,當然看她整個一生嘛。
南都:在信中我們看到你一直在用自己的人脈設法幫助張愛玲。你怎么看當時華人在美國學術圈所處的地位?
夏志清:I can’t doanything. I’m not aboss。(我做不了什么事。我不是頭兒。)
王洞:夏先生在哥大沒有pow er(勢力),夏先生很幫她忙,就是說,在他的field(領域)里,因為夏先生寫了《中國現(xiàn)代小說史》,大家公認是非常好的一本書,所以他在這個field的地位是很高的。他能幫張愛玲的忙也就是寫信推薦她。
那時候東方人的確是受歧視,譬如說,你是東方的教授,好房子你根本分不到,薪水是很低的,地位也是很低的,所以也不升你。我們有一個日本朋友,也是耶魯PhD (博士),研究佛教,他就覺得自己受歧視。所以我這個朋友他后來叫他的兒子到東京再念一個M A (碩士),不要呆在美國了。夏先生是隨遇而安的人,他也不覺得受歧視,他覺得我就是我。
夏志清:I don’t care(我不在意)。我靠我自己,一心一意做自己的學問。
南都:張愛玲1971年6月給你的信中,詳細說了在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的心路歷程。你在按語里說這是她在美國奮斗十六年來,遭受的一個最大打擊;你還說張愛玲是個最shy(羞澀)、最不會和顏悅色去討人歡喜的人,吃了很大的虧。所以你覺得張愛玲在美國的不順利,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?
夏志清:I don’t know。她在上海很好的。
王洞:她在上海也不是不會做人,也不是不見人。可到美國之后整個人都變了。
譬如說她會送禮給陳世驤,但是拿到這個職位后馬屁也不去拍了。陳世驤跟夏先生不一樣,陳世驤喜歡熱鬧啊。所以慢慢的關系就淡了。而且該上班的時候她睡覺,下午人家都走了,她才來工作。她也是生不逢時,當年像她這樣好的作家,英文又不錯,遇上現(xiàn)在中國熱,她就紅起來了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