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說明,染紙以充舊刻,這種作偽手法早在明代就已經有人采用。同時明代還有書坊染仿舊紙,然后印行古書的,關于這一點,商濂還沒有談到。而近代書賈則是利用清時的影寮刻本進行染色,以充舊刻。
5、版本雜拼。
用幾種不同版本雜拼成一部書,是書賈出售殘本的一種作偽手段。一般以一種較好的殘本作為基礎,殘缺卷用其他版本或其他書拼配,再進行加工,掩飾雜拼的痕跡,以完整的原刻本的面貌出現(xiàn)。有一部《史記》,一百三十卷,明嘉靖四年汪諒刻本。殘存一百十卷,其中卷缺四十八對五十五、八十二至八十七、一百十二至一百十七。書賈為了將這部《史記》配成足本,從明喜靖四至六年王延哲刻本湊齊二十卷配予汪諒刻本。這樣就成了一部完整的汪諒刻本的《史記》。為將這部明嘉四年汪諒根據(jù)宋紹興刻本翻刻的書充宋本,書賈剜去目錄后“明嘉靖四年乙酉,金合汪諒氏刊行”兩行刻書年款,同時剜去題下校題者姓氏,把紙染成暗黃色,給人以古得古色的感覺。還在序和目錄前后偽鈐敢“季振宜印”、“錢謙益印”、“牧齋藏書”等名家藏書印。因王延哲刻本也是翻宋刻本,書賈同時染了紙,初看似宋槧,如果不找書影對比,很容易上當。無錫市圖書館藏的《唐詩品匯拾遺》十卷,書賈竟用了三種明刻本拼湊而成。卷一至卷五是半頁十一行,行二十字,白口,單魚尾,卷端題《唐詩品匯拾遺》;卷六、卷七、卷十是半頁十行,每行二十字,白口,雙魚尾,卷端、書口均題《唐詩拾遺》;卷八、卷九則是明俞憲輯的《刪正唐詩拾遺》的殘卷,但版刻年代、版刻者不同,而后一種是另一著作輯本,書賈硬把這三種書湊合在一起,在書前加了一篇明成化十二年陳煒撰的字,就把這部殘本偽造成明成化間刻的《唐詩品匯拾遺》了。
6、割改目錄、卷數(shù)。
目錄是全書的綱目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書的章節(jié)體例,可以借以了解古書由于刊刻者、刊刻時間不同,目錄卷數(shù)會產生差異。書賈常常利用這個特點,刪割目錄,剜改卷數(shù),以殘本充全書。書賈除剜矚目錄、纂改卷次外,還有偽加目錄一法。此法常見于叢書零種掃作偽;即將幾種叢書零種合在一起,加上一個目錄,另成一書。如元陶宗儀編的《說郛》,清順治三年兩浙督學周南刻本,存五面六十種。書賈將這些書合起來偽題書名《儒林學?!?,明無錫萬鏜輯,還在書前杜撰了和篇尤鏜自序。盡管存書多達五面多種,書賈還是不厭其煩地偽加了目錄,同時還鈐了清名家阮元的藏書印“文選樓”,將若干叢書零種改頭換面,冒充一部完整的稀見叢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