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安蘆山地震以來,中國紅十字會(下稱“紅會”)再度陷入輿論漩渦。
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4月28日表示,“如果兩到三年,還是不能翻轉‘黑十字’印象的話,我自動請求辭職!”雖然如此,外界對紅會能否完成自我救贖仍疑慮重重。
紅會到底存在哪些問題,應該如何進行改革?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、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(jiān)督委員會委員(下稱社監(jiān)委)王振耀。
王振耀認為,紅會一身兼具政府性、國際性和民間性三重性質,因此紅會的改革必定是中國體制改革的交匯點;紅會去行政化并不能一蹴而就,相反紅會可以利用其和政府的關系,爭取財政資金為公眾做幾件切身能感受到的事情;紅會決策應該向社會開放,最終政府性弱化,社會性和國際性大發(fā)展。
紅會社會開放度不夠
《21世紀》:此次雅安地震發(fā)生后,紅會爆出救災物資閑置二十余個小時、未按照捐贈者意愿使用捐贈資金等問題,您如何看待這些問題?
王振耀:物資擱置了二十個小時,那么為什么不能快速將物資發(fā)放?要快就得改變體制,實際上是要求紅會進行轉型,轉變政府職能。
未按照捐贈者意愿使用捐贈資金說明紅會溝通機制出了問題。其實不僅是紅會,包括政府使用民間捐款的時候,往往和民間溝通不夠。而在臺灣,地震之后的重建委員會一定有民間組織的代表。政府千萬不要關上門來做這一件事,這就要求政府體制和公共管理體制開放。其實不止是使用捐款,使用財政款也是這樣,世界大多國家都是公開的,但是我們不公開或者公開不夠。
捐款必須透明必須開放,所謂的開放必須以尊重捐贈人的捐贈意志為最終目的。因為在使用過程中肯定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,紅會可以改變捐贈資金使用用途,但是前提是你和捐贈者要商量。
從我在政府機關工作的經(jīng)歷感覺,大家在捐贈上存在一些這樣的公共管理理念誤區(qū):第一,捐款,我不貪污,我怕什么?我沒貪污,你問吧。但是不貪污就沒有問題了?不貪污只是最低標準。不貪污,我直接捐給乞丐就行了,他肯定不貪。這恰恰是公眾希望紅會等公布這一整套工作程序,讓外界介入。第二,我公開了,你到《人民日報》上查。我怎么沒公開,你不查你怎么知道我沒公開。
這都是以前我們這些人犯過的錯誤。當時民間質問我們:你說你在《人民日報》公開了,我們捐是給《人民日報》捐的嗎?捐款是我們捐的,但是公開卻對著另一面。后來我們把捐贈資金使用情況打印成冊,送到捐贈者手中,做了這事之后捐贈者也滿意了。其實捐贈者把錢都捐出去了,他要啥呢?他要的就是尊重。
《21世紀》:前述問題說明紅會在自身內控和外部監(jiān)督方面存在哪些缺陷?
王振耀:社會開放度不夠。紅會現(xiàn)在設立社會監(jiān)督委員會,也是再提高開放度。社監(jiān)委只是第一步,后續(xù)決策也要放開。例如臺灣紅會很開放,尤其是決策,很多有聲望的人在臺灣紅會中是發(fā)揮作用的,形成一種官民互動的局面,執(zhí)行層面和社會是有機聯(lián)系的。
《21世紀》:紅會在地震中短期內募集到大量物資,對資金的募集使用、監(jiān)督及透明度,你的建議是什么?
王振耀:比如說能不能成立一個捐款使用的委員會,讓一些大額捐款者派駐代表。千萬不要走過去的老路,這也是紅會開放性的要求。
《21世紀》:此次蘆山地震,很多人不愿意捐錢捐物,寧愿自己將物資帶到災區(qū),應如何引導民眾的善舉和捐贈熱情?
王振耀:這需要信息平臺的建立,為公民的捐贈提供便利的信息。一是政府和民間一定要有一個接口,哪怕在(政府)社會部里設立一間辦公室,但是現(xiàn)在沒有;另外一個民間組織之間也要建立信息分享的平臺。此次地震,壹基金聯(lián)合28家公益組織組建了一個搜救隊,但我覺得還不夠,這個聯(lián)合平臺工作機制還不發(fā)達,它需要有信息加工、信息研究等各種各樣的功能,并不是公益組織到災區(qū)救災就行。